二八法则的失灵,长尾理论的突显
很早就听说了「长尾理论」这个词,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?它的适用于什么场景?我都不是很清楚。只是好像一直有人在提它,特别是在知乎好物推荐的圈子里,频频提到,至于为什么我后面会分析。
于是就想着一定要好好了解下,所以最近在《长尾理论》这本书中寻找到了些答案,分享下。
一、传统零售和互联网零售
我记得在我大学时,那会儿淘宝还没有起来,我想买书只能去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架上去找。
所以我接受到最多的书籍基本都是店里或者馆里比较热销的书籍。
这就是传统零售的特点,别人卖什么你才能买到什么。
庆幸的是我大学没读多久,淘宝就起来了,开始流行在网上购物了。所以我买书的场所也就渐渐的搬到了互联网上。还依稀还记得我第一次打开当当的时候,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,好像什么样的书我都能找到,像IT的、心理学的、经济学的应有尽有。
以前听别人说,某某书很好,我第一反应就是我得回去在图书馆找找,现在的反应就是拿出手机,打开在线书店,一些很冷门的书都能被买到了。
这就是现在的互联网零售,最大的特点——广,我们的一些小众需求渐渐的都能被满足了。在传统零售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,因为他受制于供货点,也就是卖家。
二、二八法则的失灵
可能很多人都听过,这个社会的财富都掌握在20%的人手中;以及,往往企业里面带来受益的是20%的业务,等等这些言论,也叫二八定律。
在很多传统的行业里面确实存在这个定律,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起来,这个定律好像开始有被打破的迹象,为什么?
本书中作者借助了RealNetworks公司(类似QQ音乐的平台)的下载数据。
他把公司的下载量做了一个统计,根据热门度做了一个排序,于是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走势,最左边下载量是最多的,依次到最右边虽然下载量骤降,尽管很低,但是他不会是0,这是一现象。
其次,作者再统计不同流行度的下载总量,那些不热门的下载量加一起,其实和热门的那几个下载量基本持平。
作者称之为长尾理论。
这个发现,瞬间打破了以往大家认为的二八定律,一直以为公司的收益都是来自最热门的。
所以很多人疯狂的去挖掘热点、热门,以此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。
毕竟一个书店、一个零售点在传统零售里,往往空间再大也是有边界的,而且往往越大所付的房租也是越大,所以企业得寻找一个平衡点,想要收益更多,那就得想办法多卖,所以多进点热门的进来,以此来提高收益率,这是没错的。
在这种环境下,小众的产品几乎是很难有地位冒头的。
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里,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几乎毫无边界可言,一台服务器运行起来后,它存一部电影和存十部电影所需要的维护几乎是持平的。
这样以来,更多的小众产品便得到了冒头的机会。
因此对人们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。
三、带来的冲击
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小众需求。
在传统零售时代人们的欲望是被限制了的,因为你不可能买到零售店以外的产品。
但是现在不同了,就拿音乐来讲,以前能听到音乐的地方几乎就只有在唱片店、电视里、收音机这三个主流媒体,而且他们放什么你没得选择,只能选择听还是不听。
但是现在呢?你听歌习惯是否是打开APP,然后搜索你想听的,或许是轻音乐,或许是摇滚。
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这种被释放的欲望,给商家带来了什么呢?
几乎不会有所以人都不买单的产品。
你不喜欢,不代表别人不喜欢,不代表所有的都不喜欢。
四、需要的思考
1、知乎好物的思考
回到最开始的问题,为什么在知乎好物圈子里面会频频出现长尾理论,就是同样的道理。
知乎他就像一个知识的商品,里面的用户各种各样,会有各种各样的小众需求。
只要你肯去挖掘,总会有人看,或许不会很热门。
2、个人品牌的思考
如果你有能力去创作随大流的产品,那是最好,如果不能那就坚持你的小众产品。
不用去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要,只是喜欢你产品的人还在来的路上。
3、长尾挖掘
在作家圈子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,作者发布的新书当时没有大卖,但是一段时间后某一本热门的新书,反而把某本旧书带火了。
在《乌合之众》书中有提到过,一旦融入了一个群体很多时候是没有独立思考的。换句话说,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小众需求,往往总是在看到别人有这需求时才恍然大悟,自己好像也需要。